期末作業繳交區(韓愈)

  • This topic has 503 個參與人 and 6 則回覆.
正在檢視 7 篇文章 - 1 至 7 (共計 7 篇)
  • 作者
    文章
  • #8191
    清安助教清安助教
    使用者

    請趙婉均同學盡快將報告貼上,以免影響成績。

    為避免本人沒看到這訊息,煩請同學發揮愛心幫忙提醒,謝謝!

    #10667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韓愈組同學請於12.06前將作業繳交至此

    若口頭報告有ppt,可以夾帶檔方式上傳

    謝謝

    #10660
    陳玳伊陳玳伊
    使用者

    古文八大家報告-韓愈 B991010040陳玳伊
    一、韓愈生平
    史/正史/舊唐書/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憲宗 李純 下/元和十四年(P.465)
      十四年春正月庚辰朔,以東師宿野,不受朝賀。壬午,復置仗內教坊於延政里。丁亥,徐州軍破賊二萬於金鄉。迎鳳翔法門寺佛骨至京師,留禁中三日,乃送詣寺,王公士庶奔走捨施如不及。刑部侍郎韓愈 上疏極陳其弊。癸巳,貶愈為潮州刺史。

    史/正史/舊唐書/本紀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穆宗 李恆/長慶二年(P.493)
      二月癸亥朔。甲子,詔雪王廷湊,仍授鎮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成德軍節度、鎮冀深趙等州觀察等使。三軍將士,待之如初。仍令兵部侍郎韓愈往彼宣諭。

    史/正史/舊唐書/列傳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韓愈(P.4195)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於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於祿仕。後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讌,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奬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僅十人。

    新唐書/列傳 列傳第一百一/韓愈 孟郊 張籍 皇甫湜 盧仝 賈島 劉 (P.5255)
      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終始不少變。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愈官顯,稍謝遣。凡內外親若交友無後者,為嫁遣孤女而卹其家。嫂鄭喪,為服期以報。
      鎮州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元稹言︰「 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愈至,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廷。既坐,廷湊曰︰「所以紛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邪﹖」語未終,士前奮曰︰「先太師為國擊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乃以為賊乎﹖」愈曰︰「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天寶以來,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眾曰︰「無。」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父子受旗節,劉悟、李祐皆大鎮,此爾軍所共聞也。」眾曰︰「弘正刻,故此軍不安。」愈曰︰「然爾曹亦害田公,又殘其家矣,復何道﹖」眾讙曰︰「善。」廷湊慮眾變,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湊何所為﹖」愈曰︰「神策六軍將如牛元翼者為不乏,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湊曰︰「即出之。」愈曰︰「若爾,則無事矣。」會元翼亦潰圍出,廷湊不追。

    二、韓愈文章風格
    程正叔曰:「退之晚年為文,所得處甚多,學本是修德,有得然後有言,退之因學文日求其所未至,遂有所得。」又云:「軻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非蹈襲前人、非鑿空轉出,必有所見,若無所得,不知言所傳者何事。」-韓愈〈原道〉
    劉海峯曰:「尺水興波與江河比大,惟韓公能之。」-韓愈〈獲麟解〉
    張廉卿曰:「此篇與西漢人奏議為近。」又曰:「意義亦明顯無殊絕處,而淋漓古鬱、真氣坌湧,使人讀之不厭。」-韓愈〈論佛骨表〉
    劉海峯曰:「通篇硬語相接、雄邁無匹,是昌黎能事。」-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
    吳至父曰:「句句硬接逆轉而氣體渾灝自然。」-韓愈〈師說〉

    三、總評
      韓愈是一位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尤其對文學的貢獻更是令人敬佩。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從幼年的孤苦到進士之後的曲折仕途,雖然歷經波折,但堅毅不拔,堅持為文學道的信念,即使被貶謫,也不過度失志,能夠勤政愛民,經由時間的淬煉,更善於觀察時局,把握機會伸展抱負,並且獎掖後進無數,在儒道的發展中位居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故蘇軾推許其「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這位一代宗師的身平事蹟讀來令人難以置信,也無法不佩服。
      其中韓愈推舉後進和敢於諫言是較讓我印象深刻的,在韓愈二十歲初中進士之時,並沒有馬上被任用,故停留在京城尋求朝中大臣的援引,之後甚至離開長安從事卑微的官職,到了三十四歲才任居要職,或許是因為曾經有過無法施展才學抱負的經驗,韓愈愛才惜才,從〈馬說〉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韓愈深刻的了解識人之難與知遇之難,文章一再強調上位者須能辨識和重用人才,有才識的人才有表現的機會。
      另外,韓愈的個性「梗言無所忌」,這從他在三十四歲時藉著李蟠作了〈師說〉一文,強調從師問學的重要,可略知一二,他還因為這樣抗顏為師的行為得到「狂人」的稱號,另外從他諫迎佛骨的事跡也可知其直言敢諫的忠懇之心。

    參考書目:
    1.漢籍電子文獻
    2.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注:大字本《古文辭類纂》,2004年
    3.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2010年
    古文八大家報告-韓愈.ppt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662
    高于涵高于涵
    使用者

    歷代文選及習作報告 ─ 韓愈~B991010004 中文103 高于涵

    一、 韓愈生平
    1.《全唐文》,韓愈 一,頁5542-1
    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貞元八年進士。憲宗朝累官刑部侍郎。貶潮州刺史。移袁州。徵為國子祭酒。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諡曰文。
    2.《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頁5255
    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
    3.《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頁4200-4201
    疏奏,憲宗怒甚。間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將加極法。裴度、崔羣奏曰:「韓愈上忤尊聽,誠宜得罪,然而非內懷忠懇,不避黜責,豈能至此?伏乞稍賜寬容,以來諫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過,我猶為容之。至謂東漢奉佛之後,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為人臣,敢爾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驚惋,乃至國戚諸貴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貶為潮州刺史。
    4.《清異錄》陶榖
    「昌黎公愈晚年頗親脂粉。服食用硫磺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靈庫』。公間日進一隻焉。始亦見功,終致命絕。

    二、 對韓愈的文學評價
    1.《朱子文集》,考韓文公與大顛書,頁3559-3560

    而東坡《雜說》乃云︰「韓退之喜大顛,如喜澄觀、文暢意,非信佛法也。而或者妄撰退之〈與大顛書〉,其詞凡鄙,雖退之家奴僕,亦無此語。今一士人,又於其末妄題云︰『歐陽永叔謂此文非退之不能作。』又誣永叔矣。」
    2.《容齋隨筆》,論韓文公文,頁108
    及東坡之碑一出,而後眾說盡廢。其略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歷唐貞觀開元而不能救,獨公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豈非參天地而獨存者乎?」
    3.《顧亭林詩文集》,與人書 十八,頁96
    「韓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毀、爭臣論、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後序諸篇,而一切銘狀概為謝絕,則誠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猶未敢許也。」
    4.《古文辭類纂》,原道,王陽明,頁63
    「原道一篇中間,以數個古字今字,一正一反,錯綜翻蕩出許多議論波瀾,其學力筆力足以凌厲千古。」
    5.《古文辭類纂》,送高閑上人序,張廉卿,頁871
    「退之奇處,最在橫空而來,鑿險縋憂之思,籋雲乘風之勢,殆窮極文章之變矣。」

    三、 總論
    韓愈的文風,給人的感覺多為氣勢磅礡,說理精闢之作。從韓愈的許多作品中不難看出這點,如〈原道〉。在原道中韓欲使用了許多排比句,來增加文章的豐富隊與說服力,也因為此手法讓文章閱讀起,有宏大之感。此外韓愈也多使用設問的手法,用來激發讀者思考,加深讀者的映象。讓我每每閱畢韓愈的文章,彷彿在我的心湖中投入了一顆石子,餘波盪漾,總能引發我做更深入的思考。此外,韓愈的直諫也是很令我感到欽佩部分。

    在〈諫迎佛骨表〉中,韓愈表現出了屬於臣子該有的態度,一放變也以精闢的說理方式,欲使憲宗明白其中的利弊。雖然,她明知道可能會因此獲最,但還諫言,這樣的勇氣現金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當然,換個角度想想,韓愈或許就是太"剛直"了,才會造就日後被貶謫的下場,若他能忍一時之忍,等憲宗稍稍過了興頭再諫言,或許會成功也不一定。但韓愈並不是只有”’剛”的那一面,他的作品不乏抒情之作,如〈祭十二郎文〉及〈送董邵南序〉。從中不難看出韓愈情感的流露。像韓愈這般,筆法可剛可柔的作家,真是難得可貴。從此也不難看出,他能在文學史上能占有一定份量的原因了。

    四、 參考資料
    1. 清‧董誥等編纂:《全唐文》,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2.北宋‧歐陽脩等合撰:《新唐書》,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3.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4.宋‧陶穀撰:《清異錄》,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5.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6.宋‧洪邁著:《容齋隨筆》,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7.清‧顧炎武著;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中研院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8.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大字本《古文辭類纂》,台北市,華正書局,2004年
    韓愈.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675
    陳冠妤陳冠妤
    使用者

    歷代文選及習作報告-韓愈 b991010001 陳冠妤
    一、 作者生平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後魏,封安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秘書郎。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甯節度使張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禦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
      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党,上疏治之。既禦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複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曰: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予哉!弟子事先生,于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燒膏油以繼晷,常矻矻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牴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惶幽眇。尋墜緒之芒芒,獨旁搜而遠紹。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謂有勞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亡涯。周《誥》商《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迨《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于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禦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先生曰:「籲!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磺楔,各得其所,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劄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唯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宗王,大倫以興;逃讒于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詞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由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於用,行雖修而不顯於眾。猶且月費俸錢,歲靡稟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然而聖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閒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無,計班資之崇庳,忘量己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執政覽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將平蔡,命禦史中丞裴度使諸軍按視。及還,且言賊可滅,與宰相議不合。愈亦奏言:淮西連年脩器械防守,金帛糧畜耗於給賞,執兵之卒四向侵掠,農夫織婦餉於其後,得不償費。比聞畜馬皆上槽櫪,此譬有十夫之力,自朝抵夕,跳躍叫呼,勢不支久,必自委頓。當其已衰,三尺童子可制其命。況以三州殘弊困劇之餘而當天下全力,其敗可立而待也,然未可知者,在陛下斷與不斷耳。夫兵不多不足以取勝,必勝之師利在速戰,兵多而戰不速則所費必廣。疆場之上,日相攻劫,近賊州縣,賦役百端,小遇水旱,百姓愁苦。方此時,人人異議以惑陛下,陛下持之不堅,半塗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所要先決於心,詳度本末,事至不惑,乃可圖功。又言:「諸道兵羈旅單弱不足用,而界賊州縣,百姓習戰鬥,知賊深淺,若募以內軍,教不三月,一切可用。」又欲「四道置兵,道率三萬,畜力伺利,一日俱縱,則蔡首尾不救,可以責功」。執政不喜。會有人詆愈在江陵時為裴均所厚,均子鍔素無狀,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說韓弘使葉力。元濟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遝系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始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昔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歲;帝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在位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然而中國未有佛也。其後,湯亦年百歲,湯孫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書史不言其壽,推其年數,蓋不減百歲。周文王年九十七歲,武王年九十三歲,穆王在位百年。此時佛法亦未至中國,非因事佛而致然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以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捨身施佛,宗廟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後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禪,則議除之。當時君臣識見不遠,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闡聖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神聖英武,數千百年以來,未有倫比。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別立寺觀。臣當時以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今縱未能即行,豈可恣之令盛也!今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鳳翔,禦樓以觀,舁入大內,又令諸寺遞加供養。臣雖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豐年之樂,徇人之心,為京都士庶設詭異之觀、戲玩之具耳。安有聖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信佛,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信向;百姓微賤,于佛豈合更惜身命?」以至灼頂燔指,十百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若不即加禁遏,更曆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國命來朝京師,陛下容而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之於境,不令貳於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以入宮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古之諸侯吊于其國,必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後進吊。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君臣不言其非,禦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前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聖人之所作為,出於尋常萬萬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戚裏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謝曰: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陳佛骨事,言涉不恭,正名定罪,萬死莫塞。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謂言雖可罪,心亦無他,特屈刑章,以臣為潮州刺史。既免刑誅,又獲祿食,聖恩寬大,天地莫量,破腦刳心,豈足為謝!臣所領州,在廣府極東,過海口,下惡水,濤瀧壯猛,難計期程,颶風鱷魚,患禍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發白齒落,理不久長。加以罪犯至重,所處遠惡,憂惶慚悸,死亡無日。單立一身,朝無親党,居蠻夷之地,與魑魅同群,苟非陛下哀而念之,誰肯為臣言者?
    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惟酷好學問文章,未嘗一日暫廢,實為時輩所見推許。臣于當時之文,亦未有過人者。至於論述陛下功德,與《詩》、《書》相表裏,作為歌詩,薦之郊廟,紀太山之封,鏤白玉之牒,鋪張對天之宏休,揚厲無前之偉績,編於《詩》、《書》之策而無愧,措於天地之間而無虧,雖使古人複生,臣未肯讓。
    伏以皇唐受命有天下,四海之內,莫不臣妾,南北東西,地各萬里。自天寶以後,政治少懈,文致未優,武克不剛,孽臣奸隸,蠹居棋處,搖毒自防,外順內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孫,如古諸侯,自擅其地,不朝不貢,六七十年。四聖傳序,以至陛下。陛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乾轉坤,關機闔開,雷厲風飛,日月清照,天戈所麾,無不從順。宜定樂章,以告神明,東巡泰山,奏功皇天,具著顯庸,明示得意,使永永年服我成烈。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而臣負罪嬰釁,自拘海島,戚戚嗟嗟,日與死迫,曾不得奏薄伎於從官之內、隸禦之間,窮思畢精,以贖前過。懷痛窮天,死不閉目,伏惟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憐之。帝得表,頗感悔,欲複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且內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問民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民以是窮。」數日,愈自往視之,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為民物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湖、嶺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聖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掩,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旰然不安溪潭據處,食民畜熊豕鹿麞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々睍斯,為吏民羞,以偷活於此也?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鱷魚有知,其聽刺史。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歸,以生以食,鱷魚朝發而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丑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祝之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裏。自是潮無鱷魚患。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至,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余人。因與約,禁其為隸。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鎮州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元稹言:「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愈至,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廷。既坐,廷湊曰:「所以紛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邪?」語未終,士前奮曰:「先太師為國擊硃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乃以為賊乎?」愈曰:「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天寶以來,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眾曰:「無。」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父子受旗節;劉悟、李祐皆大鎮。此爾軍所其聞也。」眾曰:「弘正刻,故此軍不安。」愈曰:「然爾曹亦害田公,又殘其家矣,複何道?」眾訁雚曰:「善。」廷湊慮眾變,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湊何所為?」愈曰:「神策六軍將如牛元翼者為不乏,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湊曰:「即出之。」愈曰:「若爾,則無事矣。」會元翼亦潰圍出,延湊不追。愈歸奏其語,帝大悅。轉吏部侍郎。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詔不台參,而除紳中丞。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其後文刺紛然,宰相以台、府不協,遂罷愈為兵部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紳見帝,得留,愈亦複為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諡曰文。
      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始終不少變。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愈官顯,稍謝遣。凡內外親若交友無後者,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鄭喪,為服期以報。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後,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閎深,與孟軻、揚雄相表裏而佐佑《六經》雲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至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從愈游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于時。
    二、 評價
    1.蔡聞之曰:其文辭則如賈長沙治安策,而更出之以變化;其論學術則如董江都賢良策,而更寫之以明暢,三代以下能有幾篇文字。P.63
    2.曾滌生曰:此時與孔子性相近二章相合,程朱又分出義理之性、氣質之性以 明孟子性善之說之無失,亦自言個有當要之韓公之言固無失耳。P.66
    3.方望溪曰:其言未出世未嘗聞此義,其言已出世不可無此言是謂立言。P.72
    4.劉海峯曰:議論高奇而筆力勁健,屈曲足以達其所見。P.72
    5.張廉卿曰:一氣馳驟而下,逐層搜抉期於樵碎而止,此種文實得力於孟子。P.72
    三、 總論
    綜觀我讀過的韓愈的文章和有關他的評價中,他給我的感覺是他很固執,很堅持自己覺得是對的事物,譬如他對進諫很直言不諱,排斥佛老之事也堅持己見,曾兩度因此被貶,他也從不因被貶官而改變過自己的想法,不會像賈誼般從此一蹶不振。
    在文學上來說,他也不認同當時華而不實的駢文風氣,反而力遵當時古文運動的推動,雖然他不是古文運動的先驅,但他的文風及推動古文運動的態度,還是間接的幫助之後的歐陽修等人,因此我覺得在古文運動上,韓愈還是功不可沒。
    蘇軾曾讚他:文起八代之衰,由此可看出韓愈的文章還是備受後人推崇,我覺得韓愈的文章有一部分也有他的個性融入其中,他固執,堅持己見,不畏失敗的特質也都展現在他的文章中,對他來說,就算他所支持的不是主流,他也會不斷的堅持下去,不斷的對朝廷進諫,反對佛法,宣揚儒道,都能反映出他的人格特質。
    這樣強烈的個性造就他的文,詩都與當時截然不同,他反對駢文,發起古文運動,他的詩,因他熟讀說文解字等書,所以用詞千奇百怪,為後代樹立了奇崛險怪的風格,因此也有一派人認為他的詩對宋代的詩歌產生了不良影響。他的詩詞讀起來有些艱澀,因此總是要翻閱許多辭典才能讀通他的詩,我佩服韓愈不屈不撓的精神,也喜歡他不畏困難,堅持自己的特質,這也是我自己所缺少的特點,我要學習的不只是韓愈的文,詩,更要學習他的精神,這樣才能在透徹了解他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自己在寫文章上的實力及自身的性格特質。
    四、 參考文獻
    1. 漢籍文獻電子資料庫
    2. 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大字本《古文辭類纂》
    韓愈.pptx

    附加檔案:
    你必須 登入 才能查看附件檔案。
    #10598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陳冠妤:
    1.提供韓愈軼事二則,很有趣。
    2.然報告可再詳盡,如報告中提及韓熙載,不可說不知何人,宜查詢其相關背景資料,以做完整論述。

    高于涵:
    1.內容經過縝密整理,並有韓愈的作品簡述,十分完整,另外軼事有附出處,值得讚許。
    2.台風穩健,是其優點。

    陳玳伊:
    1.「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宜釋其意。
    2.報告時宜以簡勁為上。

    趙婉均:
    1.提及韓愈直言急諫的部份。
    2.並韓愈在潮洲是有所作為,並非全然是苦悶之情。
    3.論及韓愈的文章風格,如以「原」為主的一系列文章十分詳盡,但報告時間宜稍控制。
    4.完整地講述韓愈特種體式的文章,但韓愈與柳宗元是死對頭這點恐再商榷,且此說也須引證出處。

    #10594
    趙婉均趙婉均
    使用者

    淺析韓愈其人

    一前言

      從韓愈的生平入手,列舉其正論的說理性文章,及抒情性文章數篇,探討韓愈的文學特點,以及對時代的特殊意義。

    二、生平介紹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其生平事蹟多收錄在新唐書及舊唐書中。
    韓愈三歲而孤,從小天資聰敏又肯努力好學,待其稍長便能通曉六經和各家學問,因此,他中了進士以後為官正直,對官場各種不合理都能出言糾正,欲挽回日漸衰頹的國事。

    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禦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
    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韓愈憑著耿介的性格得到官位,卻也因為直言不諱觸怒黃帝將之貶官。不過他未就此消沉,當陽山令的期間還是致力於內政,並受到當地民眾愛戴。此後韓愈的仕途一直不是很平順,因為才高遭妒,此後又經遇數次謫遷。為此韓愈做《進學解》抒發心中的苦悶,卻也因此受到朝中大臣裴度的賞識,而有了升官的機會。

    韓愈跟憲宗的關係一直不是很好,除了有名的諫迎佛指骨外,在韓愈剛升回禮部侍郎時,就因憲宗想平定「蔡」地與當時的大臣們意見不合。雖然後來又隨大臣裴度出征淮西後立功而又升至刑部侍郎,但在群臣和憲宗的心中不免留下疙瘩。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
    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遝系路。愈聞惡之,乃上表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

    韓愈不認同動用大批人力物力迎佛骨的行為於是上了《諫迎佛骨表》,寧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將想法表達給國君。其後雖然有大臣裴度和崔群極力勸說才讓他免於死罪,但還是免不了被貶到離王城甚遠的地方當潮州刺史。

    這可說是韓愈在仕途遭受到最大的挫折,但他仍未放棄他秉持的出世理念。其中之一便是在潮州做的《祭鱷魚文》,當時潮州多鱷魚為患,自韓愈後便逐漸好轉。另一個是憲宗收到韓愈由潮州送來感謝不死之恩的表後,感到後悔於是將韓愈調到離京城較近的袁州,袁州當時盛行奴隸買賣,韓愈到當地任職後便將奴隸們都恢復自由,並且遏止了這種風氣的延續。

    唐穆宗即位後,韓愈總算又得到升遷任職吏部侍郎,因此後人稱為韓愈為「韓吏部」。長慶四年韓愈過世,年五十七,皇帝又贈與他禮部尚書的官位,諡號曰「文」。

    三、說理性文章

    韓愈的文章說理清晰,舉例明確,一拋唐初以來駢偶為重的風氣。新唐書中,評論韓愈之文章:

      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後,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
      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

    一般我們讀過的韓愈文章不外乎是論辨類例如師說、原道等,因韓愈在論辯類的寫作上能切中要點,又完整表達出作者個人的思想,自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一)原毀

    「原」是韓愈自創的文體,以用來追溯本原,探討含意的文章,由韓愈的生平來看,他仕途不能說得上順遂,因此對官場的亂象等,產生了「古正今反」的想法,促成這種文體的產生。

    《原毀》與《原道》相同,開頭便以點題到出會有毀謗、毀人利己這種行為的產生不是沒有原因,因現今之人不像古代君子能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文本分三個段落:一是描寫古人能以周公、舜為學習的對向,並能正視他人的優點且不咎其舊;二變以今人待己疏略寬鬆,卻用聖人的標準去對待他人,害怕他人的名聲以自己大。第三段做了結論,雖然造成毀謗的風氣有其本原,其實最主要還是由於怠惰與妒忌的關係;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養,妒忌的人不能接受別人修養自己。

    韓愈作文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懷才不遇,一方面也是勸勉後世不應學習今人的弊病,而應與古人看齊,全文樸實而嚴謹,以對比法突顯自我修養與從寬待人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韓愈對於遭到貶謫較有正面積極的面對,自身所抱持的理想未因此而轉變,反而能以自身的遭遇為借鏡來告誡後人。

    《獲麟解》中沒有像原道、原毀那樣強烈的說理性,他以其麟自比,感慨生不逢時。解的體例是用來辨析疑難,而韓愈在這其中以麒麟自喻,顯示他自負的性格,但是從「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為之不祥也亦宜。」一句則表現出他對身處時代的悲涼感。

    韓愈的是表現在他不對朝中小人低頭的自負,而不因為自負而傷害自己使自己因為不見用而自傷哭泣,這是與同時代的柳宗元最不同的地方,從韓愈的文章中能感覺到他散發的氣度,和與小人對抗的意味。

    (二)圬者王承福傳

    除了述說己志的論辯類文章外,從韓愈得傳狀文章中也能見到他對人生的態度。《圬者王承福傳》中以泥水匠的話來說明人應各盡所能;描述一位泥水匠王承福不以其業為賤,而能致力於自己的職業。
    篇中王承福認為自己泥水匠的工作既對社會有貢獻,且負擔的事小,盡力便能做好,也能因此得到該得的部分;不像一些富貴人家空有財產而不工作,招至家破人亡的下場為好。

    這篇傳記中表達「任有小大,惟其所能」的想法,雖然韓愈認同王承福對工作的解釋,但對其人生態度卻不贊同。韓愈尊崇儒家出世的想法,認為王承福處事的態度太過獨善其身。由此可之韓愈就算遭到憲宗貶官也不辭官歸隱實因能效法孔孟的毅力,這個原因使他看待人生顯得積極。

    四、抒情性文章

    韓愈的說理性文會用對比和駢偶來加強文章的力量和氣勢,抒情性的文章也有此種特點,但溫和許多,能提高文章的流暢度,使情的表現不會過度隱晦,讓人能對於文句再思考一番便可了解其中含意。

    (一)送窮文

      送窮原本的用意是要送走五個窮鬼,分別是智窮、文窮、學窮、交窮、命窮。這幾個窮鬼讓韓愈不合於當世並且仕途多舛,但後段藉由窮鬼的話說出這幾個「窮」雖然對眼下的生活沒好處,不過後世的學子將會藉由他們這幾個窮鬼,來認識韓愈的品格與氣節。

      文中多四字的駢偶句,讓句子讀來流暢,整篇主旨雖是在表明韓愈個人不誘於勢利的節操和抒發抑鬱不得志的憤慨,他以一種近乎詼諧的方式去表達,使文章更生動。姚鼐評論此文:

      諧語中有固窮主義,讀者幸勿略過。

    韓愈遵從孔子「君子固窮」的精神,在言己志的同時,其文章也可看出尚新務奇、不落俗套的特點。

    (二)柳子厚墓誌銘

      提到韓愈,不能不提其碑誌類的文章,當時韓愈幫不少人寫過墓誌銘,最有名的莫過於《柳子厚墓誌銘》。

      韓愈與柳宗原是文壇上的盟友,但卻是政壇上的競爭對手,在這篇墓誌銘裡韓愈回歸為一位學者的角度去評論他的一生。首段由柳宗元出身良好的家世入手,再將焦點轉到他的性格及學術成就上,韓愈不只讚揚柳宗元的為人,也對其年少輕狂作出評論。在描述柳宗元遭貶謫著一段時,韓愈著重描述他在柳州所做的貢獻及講學,之後更將柳宗元「以柳易播」的事蹟加以推崇。

      韓愈在寫的時不免將自身的遭遇投射到柳宗元身上,而認為人活著時雖然窮困、不為人重用,但是能傳到後世的功績莫過於文學詞章與為人稱道的傑義之事,因此才會特別著墨在這兩方面。

      他一面感嘆柳宗元生不逢時的時候,也有自我感嘆的意味在內。

    五、總結

    韓愈尊崇儒道,排斥佛老的精神在《原道》中就已充分表現,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盛稱其: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韓愈的文章在現代看起來雖然不免強辭奪理,例如《原道》和《論佛骨表》中多有曲解佛老來辯駁,但是就當時正往下墜的唐朝及百廢待舉的朝中而言,這種將道與文合一的言詞卻恰好達成了敲醒人心的作用,因此可說具有時代性的意義。

      從文章中也多次看到韓愈強調不隨世道浮沉的儒者形象,他的文章氣勢磅礡,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像姚鼐所推崇的「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文章雖然講聖人道道,卻能別出心裁獨成一種風格,這也許就是他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原因之一。

    六、參考資料

    評註古文辭類纂上、下  姚鼐 輯  華正書局(民93)
    古文觀止(下冊)   謝冰瑩等 註譯  三民書局(1996)
    新唐書    漢籍電子文件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30:868648351:10:/raid/ihp_ebook/hanji/ttswebquery.ini:::@SPAWN
    中國文學發展史(中) 劉大杰 著 華正書局(民99)

正在檢視 7 篇文章 - 1 至 7 (共計 7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