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書面與口頭報告-宋代六家

  • This topic has 540 個參與人 and 6 則回覆.
正在檢視 7 篇文章 - 1 至 7 (共計 7 篇)
  • 作者
    文章
  • #7940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感謝各位同學的體諒與配合,
    老師的咳嗽已經好很多了,下週以後就正常上課囉。

    請負責宋代古文六家的同學,報告直接回覆至此。謝謝!

    #9964
    薛伊蒨薛伊蒨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王安石
    一、王安石生平
    王安石(1020-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擢進士第。神宗時參知政事,拜中書門下平章事,封舒國公,改封荆,卒諡曰文。介甫慨宋舊政之弊,毅然變行新法,而朝野嘩然,保守黨極力反對,造成新舊黨爭。然其立法之意本甚善,特形之不得其人耳。世人遂罪及介甫,非也。

    宋史/本紀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神宗熙寧二年(P.270)
    二月己亥,以富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庚子,以王安石 參知政事。命翰林學士呂公著 修英宗實錄。乙巳,帝以災變避正殿,減膳徹樂。甲子,陳升之、 王安石創置三司條例,議行新法。
    六月丁巳,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呂誨以論王安石,罷知鄧州。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三年(P.275)
    十二月己未,詔立諸路更戍法,舊以他路兵雜戍者遣還。乙丑,立保甲法。丁卯,以韓絳、王安石 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珪參知政事。賜布衣陳知彥進士出身,知縣王輔同進 士出身。庚午,夏人寇鎮戎軍三川砦,巡檢趙普伏兵邀擊,敗之。丁丑,增廣南攝官奉。戊寅,初行免役法。賜西蕃董氊詔并衣帶、鞍馬。庚辰,命 王安石提舉編修三司令式。壬午, 遼遣蕭遵道等來賀正旦。癸未,命宋敏求詳定命官、使臣過犯。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四年(P.278)
    四年春正月丁亥朔,不視朝。己丑,种諤襲夏兵于囉兀北,大敗之,遂城囉兀。自是夏 人日聚兵為報復計,言者以諤為稔邊患不便。壬辰,王安石請鬻天下廣惠倉田為三路及京 東常平倉本,從之。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七年(P.285)
    丙戌,王安石罷知江寧府。

    宋史/本紀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神宗熙寧八年(P.287)
    癸酉,以王安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己酉,頒王安石詩、書、周禮 義于學官。九月庚申朔,王安石兼修國史。立武舉絕倫法。

    宋會要輯稿/帝系四/宗室雜錄一/神宗熙寧二年
    三月二十五日,三省進呈宗室世清乞襲封事,王安石曰:「宗室襲封轉官,此法無理。」詔令自今襲封勿轉。
    十六日,降茂州防禦使、申國公世清為左武衛大將軍、郢州防禦使。初,世清累上書訟襲封不當,帝摘其言襲封處,曰:「恐世清以為襲越王後。」 王安石 復摘其言,有自言襲冀王處,帝曰:「此則反覆明矣。」安石曰:「陛下方欲裁制宗室,此事當必行。」帝曰:「雖群臣有如此者,皆不可容,蓋難見罪狀明白若是也。」故有是命。
    以集慶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虢國公宗諤復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初,帝欲復宗諤官,王安石曰:「陛下姑遣使存問,諭以恩意,俟裁處宗室事定乃復。」帝曰善。至是宗室法議定,將降詔施行,乃復之。
    二、王安石文章風格
    1.張廉卿曰:「文有風霜之氣,字句亦覺峰稜隱起。」(王介甫〈達韶州張殿丞書〉)
    2.方望溪曰:「三經義序,指意雖未能盡應於義理,而辭氣芳潔,風味邈然,於歐曾蘇氏諸家外別開戶牖。」(王介甫〈詩義序〉)
    3.茅鹿門曰:「荆公文往往好為深遠之思,遒婉之詞,然亦思或入於渺,而調或入於詭。」(王介甫〈慈谿縣學記〉)
    三.總論
    說到王安石,我們通常都會想到他在宋神宗時期的變法改革,王安石在宋代政治上的貢獻是我們不能忽視的,而他對政治改革的熱情也同樣的反應在他的文學作品之中,張廉卿先生才說他的作品字句如峰稜隱起,賦予人一種如高山般峭拔雄渾的感受。王安石的散文大多都是政治性的論說文,他善於剖析事理,闡明其政治上的見解,他主張變法,因為他看到了民生潦苦和宋代貴族的積靡不振,為了富國強兵,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於是他力傾於生產改革,王安石變法的思想同時和他的文學作品有著緊密的聯繫,他新穎而不同流俗的見解顯現出他對國家政事和社會中百姓生活的關心。王安石為文重視「實用」,然而這也使有些然對他的文章有生硬而缺乏韻味的批判,但我想這就是代表了王安實這個人人格上的切實之處。雖然有些人認為其變法改革過於激進而不切實際,但從他為文不離政事,關心國家時弊的內容,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國家生存敗亡的傾力之處,雖然他變法最後並未成功,但從他的變法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人民的關懷,對國家的掛慮,繼而從其文章之中感受其憂民憂國的一片丹心,就如獨自盛開在牆角的梅花,飄送著高潔的清香。
    四、參考資料
    1.《唐宋詩舉要》(復文出版 頁117)
    2.《中國文學發展史》(華正書局 頁747)
    3.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9965
    崔佩雯崔佩雯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歐陽脩

    一、生平

    a.生平簡介-

    歐陽修,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歐陽修四歲喪父,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幼年家貧無資,母親鄭氏以荻畫地,教以識字。歐陽修自幼酷愛讀書,且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

    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康定元年(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複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後知諫院。慶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誥。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因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後又改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准。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

    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有所批評,且未執行。三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此年改號“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今屬安徽省)。五年閏 七月二十三日 ,歐陽修卒於家,諡文忠。

    b.《宋史》中記載歐陽脩生平本文(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

    歐陽脩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

    舉進士,試南宮第一,擢甲科,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時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韓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諫官員,用天下名士,脩首在選中。每進見,帝延問執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張弛,小人翕翕不便。脩慮善人必不勝,數為帝分別言之。

    初,范仲淹之貶饒州也,脩與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見逐,目之曰「黨人」。自是,朋黨之論起,脩乃為朋黨論以進。

    奉使河東。使還,會保州兵亂,以為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方是時,杜衍等相繼以黨議罷去,脩慨然上疏。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脩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畢事,向之囂薄者伺脩出,聚譟於馬首,街邏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

    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承包拯威嚴之後,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師亦治。旬月,改羣牧使。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脩在翰林八年,知無不言。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參知政事。

    神宗初即位,欲深譴脩。訪故宮臣孫思恭,思恭為辨釋,脩杜門請推治。帝使詰思永、之奇,問所從來,辭窮,皆坐黜。脩亦力求退,罷為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明年,遷兵部尚書、知青州,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辭不拜,徙蔡州。脩以風節自持,既數被汙衊,年六十,即連乞謝事,帝輒優詔弗許。及守青州,又以請止散青苗錢,為安石所詆,故求歸愈切。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卒,贈太子太師,謚曰文忠。

    二、散文風格

    張廉卿曰:「學韓公子得其削刻,堅峻與明允為近。」-評歐陽永叔《五代史宦者傳論》
    廉卿曰:「敘事華嚴處,得自史記子固介甫所稀。」-評歐陽永叔《五代史伶官傳敘》
    劉海峯曰:「情韻之美歐公獨擅千古,而此篇尤勝。」-評歐陽永叔《江鄰幾文集序》

    三、總結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並吸收了北宋初期詩文革新的成果,把詩文革新運動推向了高潮。他一方面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又不輕視文,把文章與“百事”聯系,反映現實。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成果斐然,各式散文都可以有其獨到之處,也可說繼承韓愈“文從字順”的傳統,但避免了韓愈尚奇好異的作風,散文內容充實,迂徐流暢。這種平實的散文風格在當時起了示範作用。他並與宋祁一起重編《唐書》,還自著《五代史》,後人稱之《新唐書》和《新五代史》。除文學上的成就外,他亦是一個憂國憂民,剛正直言的政治家,並致力於提拔人才,雖然宦海升沉,歷盡艱辛,但仍不改其耿介直言的個性,不論文學作品或為人處世都為後世留下榜樣。

    四、參考資料

    1.漢藉電子文獻資料庫
    2.百度百科
    3.維基百科
    4.古文辭類纂

    #9966
    詹于瑤詹于瑤
    使用者

    歐陽修
    一、 生平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範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辭海》1989年版)
    夏五月庚辰,購求館閣逸書。丙申,錄繫囚。丙戌,天章閣待制范仲淹坐譏刺大臣,落職知饒州。集賢校理余靖、館閣校勘尹洙、歐陽修並落職補外。詔戒百官越職言事。
    (史/正史/宋史/本紀 凡四十七卷/卷十 本紀第十/仁宗 趙禎 二/景祐三年(P.201))
    公集三代以來金石刻為一千卷。在滁州時,自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 (《三朝言行錄》)

    二、風格
    茅坤讚歐陽修文章:「令人讀之,一唱三嘆,餘音不絕。世之文人學士,得太史公之逸者,獨歐陽子一人而已。」(明代《唐宋八大家文鈔》)
    蘇軾評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 ,紀事似司馬遷 ,詩賦似李白。 」
    蘇軾《居士集敘》)
    姚氏曰:「歐公之論平直詳切,陳悟君上此體為宜。」(評註古文辭類纂)

    三、總論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如唐代的韓愈。他薦拔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後進,對他們的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宋代以後的文人都推崇他平易近人的文風, 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四、參考資料
    漢典古籍
    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評註古文辭類纂 王文濡評註(頁108)
    維基百科

    #9969
    李附諭李附諭
    使用者

    唐宋古文八大家──曾鞏

    一、曾鞏生平

    ﹝一﹞生平簡介

      曾鞏,字子固,北宋建昌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西元一O一九年),卒於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O八三年),年六十五歲。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O五七年﹞,進士及第。曾任史館編校、龍圖閣校勘、集賢院校理等官,累官中書舍人。任職史館時,曾整理校勘戰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卒後追諡文定。著有《六論》、《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年甫弱冠,便名聞四方。歐陽脩讀其文章,大加讚賞,嘆為奇才。鞏為古文,並斟酌於司馬遷、韓愈,筆法機警,尤長於議論。風格與歐陽脩相近,並稱歐曾。

      「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的曾鞏,資質警敏聰慧;成年後,因文才出,備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曾鞏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主張先道後文,極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他的學術和文章,生前已傳譽遐邇,身後更盛名不衰。曾鞏散文作品甚豐,尤長於議論和記敘。他的議論文立論精闢,不枝不蔓,紆徐曲折,從容敦厚;記文則思路明晰,俯仰盡意,精練生動,耐人尋味。其文源於六經,雅健穩潔,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二﹞《宋史》中記載曾鞏生平本文﹝卷三百一十九列傳第七十八﹞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脩見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出通判越州,州舊取酒場錢給募牙前,錢不足,賦諸鄉戶,期七年止;期盡,募者志於多入,猶責賦如初。鞏訪得其狀,立罷之。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姦急盜為本。曲堤周氏擁貲雄里中,子高橫縱,賊良民,汙婦女,服器上僭,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寘於法。章丘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復合也。自是外戶不閉。

      河北發民濬河,調及它路,齊當給夫二萬。縣初按籍三丁出夫一,鞏括其隱漏,至於九而取一,省費數倍。又弛無名渡錢,為橋以濟往來。徙傳舍,自長清抵博州,以達于魏,凡省六驛,人皆以為利。

      徙襄州、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亭傳,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加直龍圖閣、知福州。

      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餘眾潰復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慴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於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曰:「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後至者亦不復取也。

      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議經費,帝曰:「鞏以節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帝以三朝、兩朝國史各自為書,將合而為一,加鞏史館修撰,事典之,不以大臣監總,既而不克成。會官制行,拜中書舍人。時自三省百職事,選授一新,除書日至十數,人人舉其職,於訓辭典約而盡。尋掌延安郡王牋奏。故事命翰林學士,至是特屬之。甫數月,丁母艱去。又數月而卒,年六十五。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於歐陽脩,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於有為,吝於改過耳。」帝然之。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弟布,自有傳。幼弟肇。

    二、散文風格

    方望溪曰:「南豐之文長於道古,故序古書尤佳。」、「淳古明潔,所以能與歐王並趨,而爭先於蘇氏也。」〈戰國策目錄序〉

    茅順甫曰:「文之典刊雍容雅頌。」〈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

    劉海峯曰:「溫雅中有雄渾之氣。」〈謝杜相公書〉

    三、總論

      如同蘇軾一樣,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鞏,也是因為得到歐陽修的舉薦提拔才得以嶄露頭角的。《宋史.曾鞏傳》中說:曾鞏生而機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歐陽修見其文章,非常驚奇,曾鞏從而深受歐陽修的喜愛與器重。在歐陽修提攜舉薦之下,中進士,任中書舍人等幾種官職,進入仕途文壇。

      成名之後的曾鞏繼承了歐陽修的品德,見到優秀的晚輩也是大力舉薦。他在一個偶然的場合結識了王安石,就大力向歐陽修推薦。他在《寄歐陽舍人書》中,不僅推薦王安石,還曾提到王回、王向,一併向歐陽修推薦。雖然曾鞏的名氣在唐宋八大家之中相對比較小,但是他對文壇的貢獻卻是不可忽略的。曾鞏的文章善於記敘,寫來條理分明、可曲盡其妙,例如《越州趙公救災記》一文,即有這樣的特點;其筆墨雖然不及韓愈那樣縱橫變化,卻也寫得曲折盡意,很有波瀾;並且其語出自然,無造作之跡,這一點又近似歐陽修。其奏議之文章言語深切,足以感動人主,又繁複、曲盡而不厭,亦為傑作。《宋史》本傳論及曾鞏的文章:「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這個評語,比較切合曾鞏文章的實際情況。「紆徐簡奧」則概括了曾鞏為文的主要特點。

    四、參考資料

    1.古文辭類纂
    2.古文觀止
    3.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4. 〈北宋文壇舉薦風氣〉一文,魯先聖
    5.康振評說唐宋八大家──歐陽脩、曾鞏

    #9981

    唐宋古文八大家—蘇轍
    一、 蘇轍生平:
    1.生平簡介
    蘇轍生於北宋景祐六年(1039年),是蘇洵與程氏的幼子。嘉祐二年(1057年),年方十九歲的蘇轍與兄蘇軾同登進士,轟動京師,不久母喪,返鄉服孝。熙寧二年,入制置三司條例司。宋神宗在位時期,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屢遭貶謫,出為河南推官,歷陳州教授、齊州掌書記、簽書應天府判官等。元豐二年(1079年),因受到兄長烏臺詩案牽連,貶為監筠州鹽酒稅。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等當國,盡廢新法,召蘇轍入京為司諫。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執掌朝政。紹聖元年(1094年),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又貶循州等地。徽宗時,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居穎昌府。

    崇寧三年(1104年),隱居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讀書學禪度日。大觀二年(1108年),恢復朝議大夫,遷中大夫。政和二年(1112年),轉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

    2.《宋史》中記載蘇轍之生平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 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之事,尤為切至。

    時父洵被命修《禮書》,兄軾簽書鳳翔判官。轍乞養親京師。三年,軾還,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時王安石以執政與陳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呂惠卿附安石,轍與論多相牾。

    會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乞度僧牒數千為本錢,於陝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斂,與安石意合,於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往見陳升之曰:「昔嘉祐末,遣使寬恤諸路,各務生事,還奏多不可行,為天下笑。今何以異此?」又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會張方平知陳州,辟為教授。三年,授齊州掌書記。又三年,改著作佐郎。複從方平簽書南京判官。居二年,坐兄軾以詩得罪,謫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調。移知績溪縣。

    哲宗立,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元祐元年,為右司諫。宣仁後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而舊相蔡確、韓縝、樞密使章惇皆在位,窺伺得失,轍皆論去之。呂惠卿始諂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勢鈞力敵,則傾陷安石,甚於仇讎,世尤惡之,至是,自知不免,乞宮觀以避貶竄。轍具疏其奸,以散官安置建州。

    不過十年,羨額當盡。功雖稍緩,而見吏知非身患,不復怨矣。呂大防命諸司吏任永壽與省吏數人典之,遂背轍議以立額,日裁損吏員,複以好惡改易諸局次。永壽複以贓刺配,大防略依轍議行之。代軾為翰林學士,尋權吏部尚書。使契丹,館客者侍讀學士王師儒能誦洵、軾之文及轍《茯苓賦》,恨不得見全集。使還,為禦史中丞。

    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

    漢武帝外事四征,內興宮室,財用匱竭,於是修鹽鐵、榷酤、均輸之政,民不堪命,幾至大亂。昭帝委任霍光,罷去煩苛,漢室乃定。光武、顯宗以察為明,以讖決事,上下恐懼,人懷不安。章帝即位,深鑒其失,代之以寬厚、愷悌之政,後世稱焉。本朝真宗右文偃武,號稱太平,而群臣因其極盛,為天書之說。章獻臨禦,攬大臣之議,藏書梓宮,以泯其跡;及仁宗聽政,絕口不言。英宗自藩邸入繼,大臣創濮廟之議。及先帝嗣位,或請複舉其事,寢而不答,遂以安靜。夫以漢昭、章之賢,與吾仁宗、神宗之聖,豈其薄於孝敬而輕事變易也哉?臣不勝區區,願陛下反覆臣言,慎勿輕事改易。若輕變九年已行之事,擢任累歲不用之人,人懷私忿,而以先帝為辭,大事去矣。

    哲宗覽奏,以為引漢武方先朝,不悅。落職知汝州。居數月,元豐諸臣皆會於朝,再責知袁州。未至,降朝議大夫、試少府監,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三年,又責化州別駕,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嶽州,已而複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崇甯中,蔡京當國,又降朝請大夫,罷祠,居許州,再複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號潁濱遺老,自作傳萬餘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複端明殿學士。淳熙中,諡文定。

    二、 蘇轍文章風格:
    唐荊川曰:「深究利害是大文字。」< 唐論 >
    「平正通達,不求為奇而勢如長江大河,是小蘇之所長也。」
    < 民賦序 >
    劉海峯曰:「文亦有疏宕之氣。」< 上樞密韓太尉書 >
    「子由之文,其正意不肯一口道破,紆徐百折而後出之,於此篇
    可見。」 < 民政策二 >

    吳至父曰:「此文後幅,實為超妙,而前之敘次頗繁。」< 武昌九曲亭記 >

    三、 總論:
    大多數的人一聽到蘇轍,有時會直覺反應說「喔!是蘇軾的弟弟蘇轍,對吧!」然而再針對他的生平及事蹟作探討和搜尋時,才發現其實蘇轍雖不及哥哥蘇軾的才氣那麼高,也不如哥哥的個人風格強烈,但蘇轍卻另有自己的一片天—-策論,亦或是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分析當時政局,頗能一針見血。在北宋也自成一家。

    不過論其蘇轍的散文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此外,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養氣”既在於內心的修養,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讚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澹泊,也有秀傑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於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格。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晚年退居潁川後,對農民生活瞭解較多,反映現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意境閑澹,情趣悠遠。

    總括來說,在蘇軾身上我們看到了雄健豪放,在蘇轍身上,卻看到了秀傑深醇和分析能深究其厲害的特點!

    四、 參考資料:
    1.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2.維基百科
    3.古文辭類纂

    #9973
    竹竹老師竹竹老師
    使用者

    謝謝婉玉!

    去年事去年畢。

    新年快樂!

正在檢視 7 篇文章 - 1 至 7 (共計 7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