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分題-說苑選

正在檢視 15 篇文章 - 1 至 15 (共計 27 篇)
  • 作者
    文章
  • #20896
    騏竹 何
    參與者

    〈說苑‧善說〉內介紹許多巧妙使用語言說服別人的技巧和方法,尤其談及譬喻之「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的基調,請同學在文學作品中,找出抽象本體為喻的例證,以展現出比喻的重要性,或是自己寫譬喻的句子也可以喔。

    如抽象的青春、抽象的時間……,文學家們如何為這些抽象的本體做喻?

    #21027
    鈺欣 陳
    參與者

    教授5班。90170 陳鈺欣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就捨棄魚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個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就犧牲生命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得到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假使人們所想要的沒有勝過生命的,那麼凡是用來求的生存的手段哪一種不可用?假使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那種不用呢?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卻不採用的,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做。由此可見所想要的有勝過生命的,由此可見所厭惡的有勝過死亡的。不僅只有賢能的人有這樣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21032
    戴君庭吧戴君庭吧
    參與者

    透過譬喻可以讓文句更加生動,形容一個人壯碩時,常常講虎背熊腰,就只是透過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形容,讓別人更清楚具體的形像。 
    左忠毅公軼事裡面,有一段: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他說他老師的肺和肝都是石頭造的,要表達就是他老是一點感情也沒有。 虬髯客傳中也有一句: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把男生形容為喬木,是形容他是可以倚靠的,透過這樣的形容,讓對方更加確定自己託付終身的決心。
    前面兩則句子中,第一個把內心無情的樣子,具體的形容為鐵和石頭,把看不找的內心一句話揪了出來。第二則中也把一個能依靠有擔當的男人具體透過高大喬木來表示。
    生活中很多東西都可以透過這樣的形容來表示,不管在生活還是學習上,善用譬喻的表達方式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誤會,共同創造美好的大同世界。

    #21038
    黃崇峻
    參與者

    教授五班 90073黃崇峻
    『白玉不毀,孰為珪璋』出自《莊子·馬蹄》
    【原文】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朴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釆!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朴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譯文】
     我認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不是這樣。黎民百姓有他們固有不變的本能和天性,織布而后穿衣,耕種而后吃飯,這就是人類共有的德行和本能。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渾然一體沒有一點兒偏私,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上古人類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時代,人們的行動總是那么持重自然,人們的目光又是那么專一而無所顧盼。正是在這個年代里,山野里沒有路徑和隧道,水面上沒有船只和橋梁,各種物類共同生活,人類的居所相通相連而沒有什么鄉、縣差別,禽獸成群結隊,草木遂心地生長。因此禽獸可以用繩子牽引着游玩,鳥鵲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類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類跟禽獸同樣居住,跟各種物類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無智慧,人類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會喪失;人人都愚昧而無私欲,這就叫做“素”和“朴”。能夠像生絹和原木那樣保持其自然的本色,人類的本能和天性就會完整地留傳下來。
    等到世上出了聖人,勉為其難地去倡導所謂仁,竭心盡力地去追求所謂義,于是天下開始出現迷惑與猜疑。放縱無度地追求逸樂的曲章,繁雜瑣碎地制定禮儀和法度,于是天下開始分離了。所以說,原本沒被分割,誰還能用它雕刻為酒器!一塊白玉沒被破裂,誰還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類原始的自然本性不被廢棄,哪里用得着仁義!人類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離,哪里用得着禮樂!五色不被錯亂,誰能夠調出文彩!五聲不被搭配,誰能夠應和六律!分解原木做成各種器皿,這是木工的罪過,毀棄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謂仁義,這就是聖人的罪過!

    #21039
    劉世恩劉世恩
    參與者

    譬喻是把抽象的東西轉換為有形體的實物,把時間的流動比喻為長河;把世間的萬物比喻為許許多多的天神;把夫妻之間美麗的情誼比喻為鶼鰈之情。
    簡單來說,譬喻就是「打比方」,你可以用一個人熟悉的事物來向他表達一件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事情,譬喻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較順暢,比如說,如果要對一個不喜歡運動,但是喜歡玩電動的人解釋運動的好處,可以對他說:
    「運動就像是更新一個遊戲,你的身體就是那個遊戲,更新可以讓遊戲更順暢,可以做到的操作也越多,運動的效果也一樣哦,它可以讓你的身體變得健康,做得到的事情也就會跟著增加。」
    如果這樣說的話,不但比較能抓住他的注意力,也比較能讓他記住,因為他腦中會自動的把“運動”和他喜愛的“遊戲連結在一起”。
    總之,適當的使用譬喻法可以有效的讓人記起一些事,也許也可以提高他們對這件事情的接受度,是個十分有效的溝通方法。

    #21044
    思函 吳
    參與者

    【原文】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1),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華(2)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註解】

    (1)妙法:精微深奧的佛法。
    (2)優曇華:即曇花。據佛經載,此花三千年開一次,乃佛之瑞應。曇,音同「談」。

    【故事闡述】

    佛經裡有這麼一段記載,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曾央請師父講解佛法給他聽。釋迦牟尼要他仔細聽講,此時會場內還有五千個修道人。釋迦牟尼要開始講道時,這五千個人起身離開了,釋迦牟尼看了只跟舍利弗說:「我現在要說的佛法,為世間所稀有,就如三千年才開一次的曇花般珍貴,你們當深信不疑,因為我是不說虛假言語的。」後來「曇花一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或事物一出現便迅速消失。
    出處:https://big5.zhengjian.org/node/65663

    #21057
    致寅 童
    參與者

    譬喻就是一種比較有趣的溝通方式,換一種方式讓別人更有興趣聽你說,譬喻可以很油條也可以很簡單
    例如:妳把我的心像玻璃一樣敲碎,像這種把心比喻成玻璃就比較油,適合逗女孩子。
    跟朋友就可以講些類似,我覺得你跟豬一樣白癡,把他比喻成豬,跟朋友之間就可以比較輕鬆一點,開開小玩笑。
    譬喻看似平常,但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可以讓人跟人溝通時比較輕鬆,不會這麼枯燥乏味,所以譬喻很重要!
    謝謝老師

    #21068
    陳秉濠
    參與者

    譬喻在文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可以使文章具有張力及豐富性,更能讓讀者容易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東西,使文章淺顯易懂
    例如:時間就像無情的利刃般,在我的臉上留下一道道難以抹滅的瘡疤。若是沒有譬喻就成了:時間在我臉上留下了皺紋。
    由此可知,譬喻不僅增加文章的閱讀性,更能使讀者從中想像,在腦中呈現文字無法呈現的畫面。

    #21069
    訓辰 廖
    參與者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 子罕篇)
    [原文]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1)後也。」 (《論語・子罕第九》)
    [譯文]
    孔子說:「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的堅貞,在所有的草木中是最後凋謝的。」
    [研析]
    孔子認為,作為一位懷抱遠大志向的君子,就要像松柏那樣,不隨波逐流。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作為一位有為有守的君子,在面對困頓或充滿利益誘惑的環境時,能夠因為堅持追求純真、善良、堅忍的人生境界,而通過來自名、利、情的各種考驗,於俗世紅塵之中依然翠綠、昂然挺拔。

    #21072
    匿名
    處於非活動狀態

    90015 羅煒翔
    《顏淵》
    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本
    季康子問政:「如果殺掉惡人,延攬好人,怎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怎麽要殺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領導的品德象風,群衆的品德象草,風在草上吹,草必隨風倒。」

    • 該回覆由 於 5 years, 8 months 前 修改。
    #21086
    陳緯朋
    參與者

    教授五班 90253 陳緯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第11卷.告子上】
    在古代,魚與熊掌都是美味的食物,若這兩者只可擇一而食時,是一個很難抉擇的問題。
    在《孟子》的這一段話中,他是是「魚」與「熊掌」來做為「生」和「義」的比喻,用來說明當人遇到了「生」與「義」無法同時兼顧的狀況下,就如同遇到了「魚」與「熊掌」只可擇一的情形下,其令人作出抉擇的猶豫心情是很相像的;原文的前幾句如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意思是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亦是我想要的。當這兩者不能同時兼得時,我就捨棄魚而選擇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仁義也是我想要的,當生命與仁義不能兼顧時,我會捨棄生命而選擇仁義。

    #21090
    奕戎 陳奕戎 陳
    參與者

    教授五班 90128陳奕戎

    夢像一隻飛鳥,在天空翱翔,想抓住他,他已經飛了。

    生命像河流,不停的流動,生生不息。

    青春像一本故事書,寫著我們的經過。

    時間像輪子,不停的轉動。

    #21095
    重霖重霖
    參與者

    教授9班 90038 陳重霖

    描述一件事物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但如果是要形容一個看不到也摸不到的東西,那就有一點困難了。舉幾個例子,「我的青春有如一場西北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只留下了汗水與淚水,卻什麼也沒能帶走。」、「我的心情就像是一場雨,雨停了,天空就放晴了。」,藉由可以實際看到、感受到的東西,來描述一個抽象的東西,這樣的方式能夠讓讀者更能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感受,也能拉近讀者與文字直接的距離。

    #21104
    鎮澤 楊
    參與者

    90074 楊鎮澤
    譬喻是一個描述事件令人可以印象深刻的方式,讓人可以透過各種事物聯想到,同時還能讓人展開幻想的奇異旅程,例如:「時間就像解藥,可以治療一個人回憶的毒」、「夢想就像列車,必須不斷加油才能往前」,以一個實體的事物描述一個抽象的事物,如此可以更讓人融入主題且令人更貼近文字,使文字更有溫度。

    #21105
    家濬 郭
    參與者

    教授八班 90095 郭家濬
    譬喻的使用,可以讓文章變得更生動,而且還能看出筆者的想像力有多豐富!!!
    舉例來說,一個人的作息,就像是一隻手機的使用,晚上你會先把手機充飽電,以利早上的使用,那就是睡眠,早上的作息,就像是在使用你的手機,做的事情越多也就是使用的時間越長,你越會需要休息並且充電,你如果去運動,就像是在更新你手機的軟體,使它能有更順暢的操作功能。
    生活中,如果增加一些譬喻的使用,會讓我們的腦筋動得更快,也會變得更有幽默感。

正在檢視 15 篇文章 - 1 至 15 (共計 27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