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分題:養生主
- This topic has 34 則回覆, 33 個參與人, and was last updated 3 years, 8 months 前 by
恩 董.
-
作者文章
-
20 11 月, 2019 11:16 下午 #22278
騏竹 何
參與者找尋隱藏在列子、莊子、韓非子等等先秦諸子典籍中的寓言故事。
必須寫出出處、原文與寓意。25 11 月, 2019 1:17 下午 #22286黃崇凱
參與者買櫝還珠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辯,何也?」曰:「……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寓意:買了珠寶,只是為了裝珠寶的盒子,而把珠寶還給賣家,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26 11 月, 2019 10:40 下午 #22290彥均 陳
參與者鄭人買履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寓意: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履:鞋子。這則成語從一個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寓言故事引發而來。用來諷刺拘守成規,只相信教條而不注重客觀事實的人。
30 11 月, 2019 5:52 下午 #22292KaiYing Lo
參與者棘刺雕猴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宋人有請為燕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者,必三月齋然後能觀之,燕王因以三乘養之。右御、治工言王曰:「臣聞人主無十日不燕之齋。今知王不能久齋以觀無用之器也,故以三月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治人也,無以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問之,果妄,乃殺之。治人謂王曰:「計無度量,言談之士多棘刺之說也。」
寓意:喻欺詐、誕妄等虛偽之勾當,或喻極難成就之事業。
3 12 月, 2019 11:32 上午 #22302昊翔 劉
參與者殺彘教子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爲女殺彘。」妻子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寓意:原是指曾子殺豬而教導兒子要誠信的故事。用以說明父母對子女一定要言而有信,才能建立父母的信用,後比喻為人父母,一定要言出必行。
4 12 月, 2019 11:11 下午 #22310大千 張
參與者必須寫出出處、原文與寓意。
出處
《韓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寓意
比喻人心存僥倖,不勞而獲;或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4 12 月, 2019 11:11 下午 #22311大千 張
參與者必須寫出出處、原文與寓意。
出處
《韓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寓意
比喻人心存僥倖,不勞而獲;或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5 12 月, 2019 10:22 下午 #22315育宸 楊
參與者井底之蛙
出處:莊子《莊子·秋水》
原文: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蝦、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翻譯:住在淺井中的一隻青蛙對來自東海的巨鱉誇耀說:「我生活在這裡真快樂呀!高興時,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欄幹上,盡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裡,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進水裡時,井水僅僅浸沒我的兩腋,輕輕地托住下巴;稀泥剛剛沒過雙腳,軟軟的很舒適。看看周圍的那些小蝦呀、螃蟹呀、蝌蚪呀,誰也沒有我快樂。而且我獨佔一井水,盡情地享受其中的樂趣,這樣的生活真是美極了。您為什麼不進來看一看吧!」
巨鱉接受了井蛙的邀請,準備到井裡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跨進去,右腿已被井的欄干絆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邊給青蛙講述海的奇觀:「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遙的距離來形容也表達不了它的壯闊,用千丈之高的大山來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時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氾濫成災,海面不見絲毫增高;商湯的時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縫,海岸也絲毫不見降低。不因時間的長短而改變,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減,生活在東海,那才真正是快樂呢!」
井蛙聽了,吃驚得好半天也沒有說出話來。它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麼渺小。寓意:人如果長期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天地裡,就會變得目光短淺,自滿自足。
11 12 月, 2019 10:59 上午 #22331啟榮 藍
參與者屠龍之技
出處:《莊子·列禦寇》原文: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寓意: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
-
該回覆由
啟榮 藍 於 3 years, 9 months 前 修改。
14 12 月, 2019 12:46 下午 #22340佳燾 葉
參與者隨珠彈雀
出處:《莊子·讓王》
原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寓意: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輕重,因而得到的也補償不了失去的,也常用來比喻大材小用。做什麼事情,都得講究得失輕重。
92-7 葉佳燾
-
該回覆由
佳燾 葉 於 3 years, 9 months 前 修改。
14 12 月, 2019 8:56 下午 #22353匿名
處於非活動狀態沉魚落雁
出處:《莊子.齊物論》。
原文: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无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
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1>以為雌,麋2>與鹿交,鰌3>與魚游。
毛嬙、麗姬4>,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5>。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6>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寓意: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出眾。
92-6 楊琮慶14 12 月, 2019 10:31 下午 #22358志諭 林
參與者越俎代庖
出處:《莊子‧逍遙遊》
原文: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寓意:比喻踰越自己的職權範圍去處理別人管轄的事。
92-7 林志諭
-
該回覆由
志諭 林 於 3 years, 9 months 前 修改。
15 12 月, 2019 2:56 上午 #22368凱翔 張
參與者隨珠彈雀
原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出處:《莊子·讓王》
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
寓意: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考慮成本,一定要考慮代價。
92-6張凱翔15 12 月, 2019 11:02 上午 #22390王晟宇
參與者庖丁解牛
出處:莊子<南華經>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硎,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寓意:來比喻經過實踐後掌握到客觀規律,運用自如
處:莊子<南華經>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硎,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寓意:來比喻經過實踐後掌握到客觀規律,運用自如
92-3 王晟宇15 12 月, 2019 11:40 下午 #22462家誠 張
參與者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秋水》原文:「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趙國都城邯鄲的人,擅長行走,不僅步子輕快,而且姿態也非常優美。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里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寓意: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不僅學不到別人的優點,反而會丟掉自己的長處。
-
該回覆由
-
作者文章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