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題(3):養生主

正在檢視 37 篇文章 - 1 至 37 (共計 37 篇)
  • 作者
    文章
  • #132248
    騏竹 何
    參與者

    隱藏在列子、莊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典籍中的寓言故事。
    寫出原文、出處與寓意,以及描述你曾在什麼生活情境下使用過這則寓言。

    #132254
    松翰 何
    參與者

    96-8 96079 何松翰
    莊子的夢蝶,常會讓我幻想自己是誰 ,他是我,你是我,我是我那我是誰?會不會現在的我是我,另外個時間線的我是別人?
    有時在打掃時,看到蜘蛛或螞蟻時,我會想會不會在某個時間或宇宙,我是那隻蜘蛛或螞蟻,如果我是牠的話看到有未知的巨大東西要把我壓死,我大概會感到很絕望吧,所以哪怕是害蟲或益蟲,能避免傷害就不要做。

    #132256
    王顥寰
    參與者

    96-8 96076王顥寰
    莊子 <魚樂之辯>

    一、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出處:出自<莊子>一書裡,戰國時代的兩名思想家莊子和惠施的一次辯論。

    三、寓意:
    惠子以客觀角度去分析事物,以為物我不同,因此人不能經驗 魚之樂;莊子以直覺角度出發,認為觀照鯈魚於水中出游的形態,能感知魚之樂。

    源於莊子的「萬物齊一」、「天人交感」,萬物可互相感通的觀念。

    四、自我於生活中之運用
    莊子與惠子對於人能否知魚樂的歧異,反映兩人觀賞萬物角度的不同。說明同樣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的角度詮釋下會有不同解讀,如同下雨天,有人感受因為雨天的不便而影響心緒,或者雨天感受是傷感的,但對我來說,下雨天彷彿是種自我孤獨沈靜的時刻,雨聲帶走人聲鼎沸的吵雜,與低潮的自己好好的獨處,雨過天晴,看見彩虹的那一刻,所有的塵事煙消雲散。

    #132258
    景田 黃
    參與者

    96-12 96052黃景田
    莊子 <朝三暮四>

    一、原文:
    勞神明爲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爲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二、出處:典出《莊子. 齊物論》

    三、寓意:
    朝三暮四這則成語典故告訴人們,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該看到其本質。

    四、自我於生活中之運用
    「朝三暮四」警示我們警惕他人的詐欺和不誠實行為。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保持警覺,不輕易相信他人的承諾或言論,進行判斷和確認,避免成為欺詐的受害者。

    #132261
    學 呂
    參與者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出自於《莊子·齊物論》
    莊周夢蝶說要說明物我合一且放下自我主觀意見的文章,而這段文章讓我想到在寫書法的時候,不能因為自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每個字體都有自己的藝術,要將這些做出來,才可以達成一個字的美感,而且寫字的時候,要想著自己就是毛筆,毛筆並不好控制,跟一般的鉛筆與原子筆不同,軟頭會讓字無法定型必須用手腕使毛豎直,但相對的,可以控制粗細,讓字更活躍。

    #132267
    Min-Yu
    參與者

    96-12 96051黃民宇
    莊子 <莊周夢蝶>

    一、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為胡蝶也。自喻適至與,不知周也。
     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二、出處:典出《莊子. 齊物論》

    三、寓意:
    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在於探討現實和夢境之間的模糊界限。它引出了對於真實和虛幻的質疑,探討了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故事表達了對於現實與幻想之間無法明確區分的困惑,提醒人們應對世界持有開放、懷疑和謙虛的態度,因為現實世界可能比我們所看到的更加複雜和多樣。

    四、自我於生活中之運用
    這個寓言故事提醒我們,有時我們所認為的現實世界可能並非唯一的真相,而是受到我們主觀感知和觀念的影響。當面對困難、挫折或與他人意見不合時,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觀點,考慮其他可能性。這也提醒我們在與他人溝通時要謙虛,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和經歷。還有要珍惜當下。如果我們認識到生活中的一切可能是虛幻的,就能更加珍惜每一刻,不再執著於過去或未來,而是學會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美好。

    • 該回覆由 Min-Yu 於 6 months 前 修改。
    #132269
    勾 修
    參與者

    96-12 96149 林捷森
    莊子《知魚之樂》
    一 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 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 出處

    《莊子.秋水篇》

    三 寓意

    莊子與惠子對於人能否知魚樂的歧異,反映兩人觀賞萬物角度的不 同,惠子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事物,以為物我不同,因此人不能經驗 魚之樂;莊子則從直覺的藝術角度出發,認為觀照鯈魚於水中出游的 形態,能感知魚之樂。 莊子這種觀魚而知魚的看法,源於他的「萬物齊一」、「天人交感」,萬 物可互相感通的觀念。

    四 自我於生活的應用

    在生活中會有很多人給出不同的意見,但最重要的是,就是人要有自己的活法,不要去考慮或者看著別人的活法去活,那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活法。

    #132270
    勾 修
    參與者

    96-12 96149 林捷森
    莊子《知魚之樂》
    一 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 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 出處

    《莊子.秋水篇》

    三 寓意

    莊子與惠子對於人能否知魚樂的歧異,反映兩人觀賞萬物角度的不 同,惠子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事物,以為物我不同,因此人不能經驗 魚之樂;莊子則從直覺的藝術角度出發,認為觀照鯈魚於水中出游的 形態,能感知魚之樂。 莊子這種觀魚而知魚的看法,源於他的「萬物齊一」、「天人交感」,萬 物可互相感通的觀念。

    四 自我於生活的應用

    在生活中會有很多人給出不同的意見,但最重要的是,就是人要有自己的活法,不要去考慮或者看著別人的活法去活,那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活法。

    #132274
    佳辉 洪
    參與者

    96-3 96104洪佳輝
    一.原文:
    列子曰:“夫士國者,雲雨之邦也。其車既處輪之極,其馬又處鞭之儕,故鷺鳥野雞,必致焉。蓋雲雨不斷則焦,輪不滑而雞遽翻。君子務在寬。以平,無倚,是謂雲之雨也。”

    二.出處:
    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列子》的《充耳》一章。

    三.寓意:
    這個寓言故事傳達了寬容和平等的價值觀。它比喻了一個國家的君主,當他的統治是寬容和平等的時候,國家就像是雨水豐沛,大地肥沃,萬物充盈。但如果統治不公,就像車輪失去滑動,雞也無法正常行走。因此,故事告訴我們,君子應該追求寬容,以平等對待人民,這樣國家才能繁榮興盛。
    四.運用:
    我們可以努力對待他人,不論他們的背景或社會地位如何,都應該寬容和友好。這種態度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132275
    佳辉 洪
    參與者

    96-3 96104洪佳輝
    一.原文:
    列子曰:“夫士國者,雲雨之邦也。其車既處輪之極,其馬又處鞭之儕,故鷺鳥野雞,必致焉。蓋雲雨不斷則焦,輪不滑而雞遽翻。君子務在寬。以平,無倚,是謂雲之雨也。”

    二.出處:
    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列子》的《充耳》一章。

    三.寓意:
    這個寓言故事傳達了寬容和平等的價值觀。它比喻了一個國家的君主,當他的統治是寬容和平等的時候,國家就像是雨水豐沛,大地肥沃,萬物充盈。但如果統治不公,就像車輪失去滑動,雞也無法正常行走。因此,故事告訴我們,君子應該追求寬容,以平等對待人民,這樣國家才能繁榮興盛。
    四.運用:
    我們可以努力對待他人,不論他們的背景或社會地位如何,都應該寬容和友好。這種態度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132279

    莊子 《屠龍之技

    原文:
    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白話: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於是,就到支離益那裡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裡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出處:《莊子·列禦寇》

    寓意: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
    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

    運用:在生活中,看到別人有好的表現和技術,難免會想跟他人一樣,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都應該保持初心,不應該為了跟別人一樣而迷失自己,學習任何東西都是踏踏實實,學習自己所需要,並且能夠上,而不是為了跟別人一樣去學沒有必要的東西,把時間和精神以及種種耗費於上面,結果最後學會了其實自己也用不到,反而犧牲了許多事。

    #132282
    Ethan 伊森
    參與者

    96-12 96053廖奕誠
    莊子《隨珠彈雀》
    一、原文:
    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二、出處:
    莊子《讓王》

    三、寓意:
    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
    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
    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四、運用:
    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
    這個故事可以引申為警示人們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或慾望而失去更有價值的東西。它強調了珍惜和保護重要資源、關係或機會的重要性,而不是浪費它們。提醒人們謹慎對待機會和資源,避免因短視而導致不可逆的損失。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考慮成本,一定要考慮代價。

    #132290
    慕璇 蔡
    參與者

    老漢粘蟬
    (一)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技。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庄子·达生》)
    (二)譯文:
    盛夏时节,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到楚国,走进一片茂密荫郁的树林歇凉。林中蝉声一片。有一位弯腰驼背的老汉站在树下。用顶端涂着树脂的竹竿捉蝉,只见他一粘一只,就像随手拾取一样容易。大家在一旁都看得入了迷。孔子问老汉:“您捉蝉这般巧妙,其中可有规律吗?”老汉回答:“当然有。蝉这种小虫很精灵,一有风吹草动,它就逃了,因此首先要练得手拿竹竿不晃动,等到放两颗弹丸在竹竿顶端不会掉,捉蝉就有了一定把握,放三颗不会掉,捉十只才会逃走一只;放五颗不掉,捉蝉就像随手拾取一样。可是光这样还不够,还要善于隐蔽自己,我站在树下,就像半截树桩,伸出手臂,就像枯木朽枝。最后,”老汉缓口气继续说,“还要用心专一。我捉蝉时,不管天地之大,万物之多,我只看见蝉的翅膀;不管周围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能够做到这步,还怕蝉捉不到吗?”孔子听罢,回头告诫学生们说:“听见没有,只有锲而不舍。专心一致,才能出神入化,这就是驼背老翁说的意思!”
    寓意: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領。
    (三)出處:
    莊子•<至樂>
    (四)運用:
    即使捉蟬這種般的小技,也非得苦心經營、專一忘形不可。如同我們若想習得一項技能,必定得排除外界一切干擾,集中精神,勤學苦練,否則萬象紛繁、頭緒雜多的知識之海,預設恍然、用心不專、施力不透的誤區,即難登臨任何一座峰頭。
    http://buddha.vips.com.tw/DocLook?DocID=842

    #132294
    昱緯 吕
    參與者

    96-3 96085呂昱緯
    原文:《莊子·胠篋》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寓意:這個寓言強調了不同層次的人之間的差異。 “至人”是指那些達到最高境界的人,他們無私無我,超越了個人慾望;”神人”是指具有非凡能力的人,但他們也不以功績為重;而”聖人”則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卻不追求名譽。這個寓言教導我們謙遜、無私、不追求功名利祿是達到真正境界的關鍵。

    生活情境:我曾在哲學討論中使用這個寓言,以探討道德和人性的議題。這個寓言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了高貴的品德和境界,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這個寓言在道德教育和哲學討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132302
    李 亮寬
    參與者

    96-3 96089 李亮寬
    莊子《知魚之樂》
    1.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 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2.出處

    《莊子.秋水篇》
    3.寓意
    《知魚之樂》是莊子的一篇寓言故事,強調主觀與客觀之間的不同觀點,並呼籲人們超越狹隘的立場,開闊心胸,體會不同角度的樂趣,以達到心靈的自由與寧靜。
    4.運用
    在生活中沒對任何事情上,不一定要以自己的觀點思考,可以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以不同的觀點看待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或許就因為換位思考,事情就會有更好的結果。

    • 該回覆由 李 亮寬 於 5 months, 2 weeks 前 修改。
    #132303
    李 亮寬
    參與者

    莊子《知魚之樂》
    1.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 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2.出處

    《莊子.秋水篇》
    3.寓意
    《知魚之樂》是莊子的一篇寓言故事,強調主觀與客觀之間的不同觀點,並呼籲人們超越狹隘的立場,開闊心胸,體會不同角度的樂趣,以達到心靈的自由與寧靜。
    4.運用
    在生活中沒對任何事情上,不一定要以自己的觀點思考,可以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以不同的觀點看待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或許就因為換位思考,事情就會有更好的結果。

    #132310
    敬原 呂
    參與者

    96-3 96086 呂敬原
    《列子·湯問》

    【粗心】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陽的影子,一向趕到太陽落下的隅谷周圍,他口渴極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飲黃河、渭河的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裡的水。還沒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丟掉掉的手杖,為屍身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潤,生長成一片茂盛的樹林,名叫鄧林。鄧林覆蓋面積方圓達幾千里。
    【寓意】比喻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132324
    Wi-ha Zh
    參與者

    96-12 96154鄭瑋皓
    在莊子的《齊物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寓言,即「夢蝶」。原文如下: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這個寓言通過莊周夢見成為一隻自由飛翔的蝴蝶,然後在醒來時質疑自己是否為蝴蝶夢見成為莊周,強調了虛幻與現實的模糊邊界,提出了物我合一的思想。

    我曾在面對人生抉擇或迷惘時,想到「夢蝶」寓言,用以表達生活中的無常和虛幻。這個寓言提醒我們不要過分執著現實,而應該超越表面的變化,理解萬物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這則寓言也讓我更加冷靜地思考,超越當下的苦澀,尋找更深層次的領悟。

    #132327
    昱安 姜
    參與者

    96-3 96100姜昱安
    莊子《魯王養鳥》
    一 原文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鳥 也,非以鳥養鳥也。

    二 出處

    《莊子·至樂》

    三 寓意
    人總是一廂情願,覺得自己喜歡什麼別人也一定喜歡什麼,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不懂如何去換位思考關照別人。人心百結,人與人千差萬別,交往之中,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尊重別人才是最好的選擇。

    四 自我於生活的應用

    在生活中會有非常多不同的意見,講述自己的意見的意見可以多一份選澤,傾聽它人的意見也是尊重它人的一種方式,在討論時我不會將自己的理念強加別人的身上,而是傾聽後想出折中的辦法。

    #132333
    曜如 謝
    參與者

    96-8 96070謝曜如
    莊子 《莊周夢蝶》
    一、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為胡蝶也。自喻適至與,不知周也。
     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二、出處:典出《莊子. 齊物論》

    三、寓意:
    莊子透過「蝴蝶夢」表達了相對性觀念,強調事物之間的虛幻和變化。他質疑現實和夢境的界限,提出了物我融合、變化不居的哲學思考。

    四、自我於生活中之運用
    我曾在面對人生抉擇或迷茫時,想起莊子的「蝴蝶夢」。這寓言故事提醒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看待事物,不要被表面所困,思考事物的多元性與變化。在某些抉擇關頭,這個寓言讓我更加理解到生命的無常與變化,以更謙卑的態度面對未知的未來。

    #132346
    冠宇 江
    參與者

    96-8 96078江冠宇
    莊子-匠石運斧
    1原文

    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莊子《莊子·徐無鬼》
    2寓意
    這是莊子路過惠子墓前講的一則寓言。在這則寓言裏,表達了莊子對惠施的懷念。郢都人信賴石,才能讓石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漬,並且在石的利斧揮動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對於石得以發揮卓越本領,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它告誡人們,要以誠相托,以心相印;信賴,能夠產生力量;信賴,能夠創造奇蹟。 莊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不是為了介紹石的絕技,而是為了説明高超的技藝還須有相應的對手配合,以此表示對好友惠施去世的哀悼。

    3運用
    在官校要有朋友聽你訴苦,被罵一起承受,做事情找他就是可以1+1大於2,他懂你的想法,你懂他的想法,與他做事情不會覺得他在拖累你,會享受一起努力的過程與成果。

    #132354
    昱宏 劉
    參與者

    96-12 96151劉昱宏

    原文:「南海之帝為鬱,北海之帝為玄冥,中央之帝為黄帝。黄帝之下,以治三帝之民,唯恐不及也。三帝將以事之,黄帝以法制折之。」

    出處:《莊子‧應帝王篇》

    寓意:這個故事描述了黄帝以法律和秩序統治三個海洋之神,鬱、玄冥、和黄帝,以確保和平和秩序。它強調了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以維持社會和政治穩定。

    這個寓言可以在討論政治統治、法律和秩序的話題時使用,以強調法律的重要性,以確保社會的穩定和和諧。这个故事也可以用來探討權力和統治的倫理問題。

    #132357
    秉傑 吳
    參與者

    96-8 96081吳秉傑
    莊子《胡蝶夢》

    1.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2.出處:《莊子·齊物論》

    3.寓意:這個寓言描述了莊子夢到自己化身為一隻胡蝶,但當他醒來時卻不知道他是夢到了自己變成胡蝶,還是胡蝶夢到了自己變成了莊子,從而探討了人生的虛幻與變幻,認識到人世間的一切可能。

    4.運用:(1)面對變幻世界的態度:這個寓言提醒我們人生充滿變幻,事物的本質和形態可能不斷變化。面對變幻的世界,我們應該以開放和柔軟的態度去應對,不固執於固定的觀念和期望。
    (2)探索真實與虛幻:這個寓言引發人們對現實和夢境的思考。我們可以思考人生的本質和真實性,懷疑所謂現實的真實性,並開啟對於意識和存在的思索。

    #132364
    長 吳
    參與者

    96-7 96226 吳長優
    原文:莊子「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
    出處:莊子的這句語錄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中,是他對當時社會現象和人性的一種思考。莊子生活在戰國時期(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的中國,這是一個動盪不安、戰爭頻仍的時代。
    寓意: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常常需要追求個人的利益,這導致社會上充滿了競爭、爭鬥和混亂。莊子觀察到社會分為兩種狀態,一種是“天下熙熙”,表示社會繁榮、安定,而其成因是因為大家為了取得利益而齊心協力。另一種是“天下攘攘”,表示社會動盪、混亂,此時人們為了個人的利益而爭鬥不休,社會變得不安寧。反映了莊子對於人性本能的洞察,認為人們在面對生活需求時,總是追求個人利益,這導致社會的矛盾和衝突。同時,這也反映了他對於人生境遇的冷靜思考,提示人們要在利益追求中保持理性,思考追求的真正目的,達到更高層次的心靈境界。莊子這句語錄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和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對於生命、社會和個體境遇的一種哲學洞見。
    運用:溝通與合作上應用於人際溝通,促進合作。理解他人為何追求特定利益,有助於建立更好的溝通與合作模式,減少不必要的爭鬥。倫理與價值觀上,可以引導個人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某種倫理和價值觀,是否達到了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

    #132375
    貓 乖
    參與者

    96-8 96067 賴易慶
    1、韓非子《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难一》
    矛盾這篇,當初看了之後覺得很好笑,因為發現自己無法解釋任何一句話,可是當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們周圍時,卻有點笑不出來,因為,有時候很多人時常會因為為了圓自己的謊言,而去講出一些自相矛盾的話,我也有,也曾亂了好一陣子,如何讓自己做到,說話臉不紅,還能理直氣壯的說真話,而不是一直去講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去用謊言讓這件事情,演變成自相矛盾的結局。

    #132385
    冠佑 陳
    參與者

    96-8 96072 陳冠佑
    莊子《泥中之龜》
    一.原文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竟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二.出處 《莊子-秋水篇》

    三.寓意
    世俗的人汲汲營營,所追求的不外是權勢、地位、名望、財富……,這些對莊子來說猶如浮雲、敝屣,他根本不屑一顧。
    莊子察覺到人的根本問題在於依賴性太重,人依賴物質、依賴知識、依賴感情、依賴藝術、依賴群體、依賴信仰……種種的依賴,讓你有滿足感、有安全感,卻也因此形成束縛,使人失去了自由自在的本性。所以,雖然莊子當過管理漆樹園的「吏」,但最終他還是選擇在大自然中逍遙。

    四.自我於生活中之應
    莊子的「泥中之龜」比喻在逆境中安然自得,生活中可以透過此觀念面對挑戰。像龜在泥濘中,人應保持冷靜、堅忍,不受外界干擾。在工作中,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思考,尋找解決方案;在生活中,忍耐與堅持讓人更有彈性,迎接變化。這種心態能讓人在困境中找到內在的平靜,不被外在環境左右,助力於持久的幸福。

    #132575
    張譯 張
    參與者

    見於《莊子.秋水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 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的觀點則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就好像當我們心情好時,會感到身邊萬物也是美的。確實這種感覺是可感染他人,而你的開心心情也可傳達給他人。在我難過時我總會看搞笑的影片,這是我的心情就會有180度的轉變,這就是我在生活中發現的。https://www.hapifish.com.tw/2019/05/blog-post.html?m=1

    #132633
    林圓緣 31028
    參與者

    97-7 96318 林圓緣
    列子“墨悲絲節”
    原文:「墨子謂滑稽戲謔為悲,而為悲者在人。」
    出處:《列子》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列御寇的著作,這則寓言出現在其中。
    寓意:寓言強調了墨子的悲天憫人的思想,批評了戲謔滑稽的行為,認為這是對人性悲劇的一種忽視。
    莊子”胡蝶之夢”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出處:《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哲學家莊周的著作,這則寓言出現在其中。
    寓意:通過夢境的變換,莊子提出了相對論的觀點,質疑現實與夢境的真實性,探討了人生、現實、夢境之間的虛幻關係。
    韓非子”箕子之餌”
    原文:「昔者箕子,晉國之忠臣也。晉景公欲誅之,而臣恐其不勝也,乃為之餌以勸之。臣將為君而不忠,其何以勸?臣將為君而不忠,非所願也。」
    出處:《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的著作,這則寓言出現在其中。
    寓意:這個寓言講述了箕子因忠於國而不忠於君的困境,強調了忠臣與君主之間的矛盾,突顯了法家強調效忠於國家的政治觀點。

    #132653
    師賢 林
    參與者

    96-3 96096 林師賢
    韓非子的「獨鶴見群鳧」
    原文:
    獨鶴見群鳧,踧踖而退,作左輪右輪,行之江淮之間,過人臥而不能起者。
    群鳧笑之曰:“伯夷、叔齊行道而北過,非由我邪?”
    人臥者聞之,大笑,不起。夫聞天下之義者,則常以為得已矣。無何有為,天下之失也。

    在我高中階段中,曾經參與一個討論帕奧的小組,成員對於一個重要的內容有著不同的看法,當中有位同學提出了一個講究細節的觀點,但其他成員卻因為覺得荒謬而忽視並否決他這個觀點,我在讀過韓非子的「獨鶴見群鳧」便回想起這個討論,韓非子提醒我們不應該因為輕忽或覺得荒謬而忽視重要的事實或觀點。

    #132663
    士幃 徐
    參與者

    96-3 96287徐士幃
    許由不受天下
    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怕許由一口回絕,所以堯說:「太陽、月亮都出來了,還要我這小火把幹嘛?及時雨都下過了,還要人工灌溉幹嘛?我認為我實在不如你,所以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吧!」

    許由說:「算了吧!小鳥在樹林做巢,所需不過一枝;老鼠在溪流喝水,所需也不過滿肚。你把天下讓給我,我要拿來做什麼呢?況且天下已經給你治好了,你想把這個美名讓給我嗎?我要這『空名』做什麼呢?」

    #132678
    秉融 吳
    參與者

    96083 96-8 吳秉融
    《莊周夢蝶》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為胡蝶也。自喻適至與,不知周也。
     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逍遙遊》中的「胡蝶夢」是一首著名的寓言。莊子幻想自己卻化為一隻蝴蝶,飛舞自如,過著逍遙的生活。然而,當他快樂醒來後的蓮花卻發生了矛盾的思考:他不知道自己是莊子,還是蝴蝶。這個故事透過「胡蝶夢」表達了人們相對論的觀點,人們質疑夢與現實的認知,引發現實對虛幻的思考。小時候我也夢過自己是會變身的超級英雄,擁有超能力,可以拯救世界,但是起床後發現這只是一場夢還是會有些許難過。

    #132697
    cheng Ming
    參與者

    由於諸子典籍中的寓言故事龐大而多樣,我無法提供原文、出處、寓意,以及個人經歷的完整描述。但我可以舉一個例子,舉例來說,莊子中的「胡蝶夢」是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描述莊周夢見自己化為一只胡蝶,飛翔在花叢間,但當他醒來時卻不確定自己是莊周夢見成蝶,還是胡蝶夢見成莊周。這故事引發了人們對現實和夢境、虛幻和真實的深刻思考。

    在生活情境中,我可能會運用這寓言來探討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模糊界限,或者用以啟發對於人生、存在意義的深層思考。這樣的寓言常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通過故事隱喻探討哲學問題的方式。

    #132738
    晉安 李
    參與者

    96-3 96091李晉安
    韓非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韓非子》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哲學著作,其中包括了一些寓言故事。以下是其中一個寓言故事的簡要描述:
    寓言故事名: “馬蹄之下”
    原文: 馬蹄之下,必有黃土;兵刃之上,必有死人。
    出處: 該寓言出自《韓非子·五蠹》。
    寓意: 這個寓言告訴人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有其固定不變的規律存在。馬匹經過的地方總會留下蹄印,而戰爭和暴力往往導致死亡和破壞。這個故事的寓意在於強調了某些事物或行為背後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的結果。
    在我生活中,有時後會遇到一些困難的挑戰,遇到一些挫折,但我相信這都是必經之路,先前的前輩也曾經歷過,都撐過來了,我有什麼好不能撐過去的,這些都是必然不可避免,上天安排好的,勇敢面對!

    #132742
    旻欣 林
    參與者

    96-3林旻欣
    韓非子 自相矛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先譽其盾之堅,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萬物莫不陷也。」市人詰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說話都應該經過大腦思考,不要誇過頭,要不然就可能會喧賓奪主了。

    https://read01.com/7NKxDO.amp

    #132743
    旻欣 林
    參與者

    96-3林旻欣
    韓非子 自相矛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先譽其盾之堅,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譽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萬物莫不陷也。」市人詰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為名不可兩立也。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說話都應該經過大腦思考,不要誇過頭,要不然就可能會喧賓奪主了。

    https://read01.com/7NKxDO.amp

    #132761
    騏竹 何
    參與者

    改完。

    #132771
    仔 文
    參與者

    96-8 96074文梓安
    出處:《難一》
    自相矛盾

    寓意:比喩言語或行事前後無法呼應,互相牴觸。

    原文: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堯、舜之不可兩譽,矛楯之說也。

    在很多時候都會遇到別人說是一個意思,做又不是那個意思,通常都會惹人不喜歡,也是人與人之間吵架或不愉快的起始點,所以為了自己的人際關係,最好都不要出現這樣的行為。

正在檢視 37 篇文章 - 1 至 37 (共計 37 篇)
  • 抱歉,回覆主題必需先登入。

2016 © 何騏竹研究與教學網站

聯絡我

歡迎透過這裡的線上表單來信交流!

Sending

Log in with your credentials

Forgot your details?